行业新闻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开云(中国) > 行业新闻
他山之石:日本如何一步步提高工业创新能力
信息来源:新华网日本频道      发布日期:2016-09-02      浏览次数:2695次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李毅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征程,在亚洲率先以工业创新为武器,开始了社会变革。

     在近代制造业的形成中,日本多采用小规模、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创新,也就是更注重生产中的技能和技艺的创新。与此同时,社会上较早形成了对创新价值的认可,使人们逐步学会了将技术和知识作为财富来认识。即便是在明治维新以后开始建立机器大工业的过程中,这种渐进的创新形式依然十分有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科技变革中,日本把办教育、培养技术人员和传播科学知识作为建立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工业体系的创新基础。面对国内外条件的变化,日本政府和企业同时行动,使公共教育和企业教育有机结合。在战后追赶欧美强国的工业化过程中,日本把注重培养解决生产中问题的现场能力,作为提高质量、缩小与发达工业国家技术差距的关键环节。

     日本在“独创”和“协调”融合中提升了工业创新能力。这种“独创”与“协调”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日本的传统企业和现代企业,它们形成各自的市场与分工,同时又作为互补性的企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其二,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它们在创新活动中分别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即大企业凭借巨额的研发投入,多在前沿领域拥有开拓性的创新表现,而成功的中小企业则都是在自己经营的领域里具有独创性特色。同时,两者又相互融合,共同构筑起日本走向制造强国的产业基础。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代社会,客观地判断日本的工业创新情况仍然是必要的。它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日本经济的发展走势,而且是我们认识网络时代工业创新所处位置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完成工业化后如何面对工业创新。以往的工业创新和赶超的成功,对日本今日乃至未来创新的影响是复杂和多元的。一方面,在赶超欧美过程中的工业创新,使日本在历史上形成的做事严谨,对技术孜孜以求,在产品制造上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得以传承。体现在现代工业发展上,就是以质量取信于民,以节能环保占领国际市场。工匠精神打造了日本产品在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品牌效应,同时也铸就了日本对工业精神的深刻理解,从而为日本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赶超成功,也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其工业创新的局限性。比如,成功有可能固化创新的模式,使其行动难以适应新的形势与变化。结果是,即便选定了创新的项目与目标,却可能无法找到达成的路径。再如,成功也有可能使其忽略创新存在的短板,不能清醒判断作为工业创新支撑的科学发现的作用,模糊在科技洞察力方面的国际差距。而这有可能是新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影响创新业绩的关键。一些日本电子企业在新一轮竞争中败下阵来,尽管所受制约因素来自多个方面,但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不能完全否认的。

     其次,对工业创新本质的战略性思考。对于走过产业立国道路的日本来说,只有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工业创新的本质,深刻认识今日的工业创新可能给经济体带来的深刻变化,而不是仅仅凭借昔日的经验在局部感受创新,才有可能借助新型的工业创新工具有效解决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系列结构性难题,以扭转困局、成就新的发展业绩。

     最后,对今后工业创新可能方向的探讨。由于工业创新的演进和变化不是对自身的简单否定,而是传承基础上的扬弃,所以对于日本来说,以对变革中的工业创新本质的深刻理解为基础,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工业创新的新形式,应该是思考的重点。

     当然,未来的实际状况究竟如何,还有赖于日本等工业国家的创新实践,有赖于我们对其今后工业发展实践的观察与认识。